新闻动态你的位置:尊龙实业有限公司公章图片 > 新闻动态 > 济南战役前夕,有人质疑粟裕决定,毛泽东紧急下令:必须听粟裕的
济南战役前夕,有人质疑粟裕决定,毛泽东紧急下令:必须听粟裕的

发布日期:2025-02-05 08:50    点击次数:69

  

1948年9月11号那天,毛主席接到了济南战场上发来的一封电报。

毛泽东以前对华东野战军总是很满意,但这次却出乎意料地不高兴了。

其实,这主要是因为前线将领们在规划进攻济南的兵力部署时出现了意见不合,最终这个分歧还惊动了毛主席。

毛泽东和粟裕之前商量好,攻打济南只用14万兵力,另外18万则负责挡住国民党军的增援。但后来的电报说,用14万人攻城兵力不够,得把兵力都集中起来。

大战眼看就要来了,咱们得赶紧调整整体策略,这事儿可重要了!毛泽东心里头不爽的就是这点。不是说都商量好了吗,咋又变卦了呢?

这电报到底是谁发的?后来咋处理的呢?毛主席他站哪边?咱们从头开始捋一捋。

一、许世友直接跳过层级发送电报

粟裕和许世友之间出现了不同意见。

攻打济南时,粟裕的计划是既要攻城也要打援,就是两边都不能落下,而且打援的任务更为关键。所以,他把华野能凑齐的32万大军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14万人去攻城,另一部分18万人则负责打援。

许世友觉得把兵力分散开来不太对劲,应该把大部分士兵都聚在一起,这样攻打济南才更有信心。

按理说,这种情况下的不同意见本不该出现。粟裕那时候是华东野战军代理司令员和代理政委,许世友仅仅是华野山东兵团的司令员。拍板做决定的是粟裕,所以许世友理应无条件听从华野司令部的指令。

另外讲,那位兵团头头绕过华野的指挥层,自个儿直接给中央发电报,这种做法有点超出手头权限,感觉不太合适。

许世友这人,智商情商都顶尖,他为啥会这么做呢?

这背后有它的原因。

许世友早就琢磨着要打济南了。

两个月前,中央那边放出风声,说打算攻打济南,还打算让许世友和谭震林带着的华野山东兵团去当主攻力量。

许世友那时候刚搞定兖州和济宁,一路赢下来,信心满满,打算立马攻打济南。不过粟裕觉得济南这块骨头硬,山东兵团已经折了不少兄弟,华野的其他队伍也是刚从豫东战役里爬出来,伤亡挺大,得先缓缓,整顿一下。

中央批准后,许世友兵团只能先停下来歇歇脚了。

但许世友对这攻打济南的事儿一直耿耿于怀,早晚这任务还得落他头上。他私下里悄悄做准备,把济南那边的兵力部署、攻防情况摸了个底儿朝天。许世友还想方设法逮了个从济南那边过来的“探子”。

这家伙是个旅长级别的军官,之前王耀武安排他去潍坊负责守城,结果城被攻破了,他就被抓了起来。

许世友得知那家伙对济南的城防布局了如指掌,二话不说,立马给第九纵队的头儿聂凤智拨了电话,吩咐他给俘虏备好纸笔,让俘虏把济南那边的情况一五一十写下来,再动手画个简易地图。俩人真是想到一块去了,聂凤智其实几天前就有了这念头,跟许世友不谋而合。他立马吩咐下去,给俘虏提供最好的待遇,好让他安心把知道的都写下来。

过了几天,许世友一直没收到啥新消息,心里急了,直接给聂凤智打了个电话,让他自己跑一趟瞧瞧。聂凤智到了那儿一看,好家伙,那个被抓的人一个字都没写。

聂凤智被气得直咬牙,质问他到底怎么回事。他摆出一副高傲的样子回“我是愿意写的,但有几个条件。第一,天天吃玉米饼、窝窝头,实在是难以下肚,如果能换成白面馒头,那还差不多;第二,铅笔我用不顺手,得换成毛笔和砚台,这样我才能写。”

聂凤智在电话里说到这个份上,许世友急性子地上前打断了他,直截了当地说:“行了行了,你们就顺着他,赶紧让他动笔写不就完事儿了嘛。”

聂风智马上就行动了。那个被抓的军人挺有本事,毛笔字写得特别工整,没过几天,就写完了一大沓纸。他把济南的城防图、兵力怎么安排、明处的堡垒暗处的碉堡这些,都讲得清清楚楚。

战斗策划人员迅速将这些信息标记到军事地图上,然后递给了许世友将军。

许世友读书不多,地图那些弯弯绕绕他不太懂,但他就靠死记硬背,把整个济南的部署图都刻在了脑子里。

那段时间,他每天晚上都熬夜苦读,硬着头皮,拼命记忆,最后竟然真的把那么大一张部署图给记下来了。他和粟裕通电话时,聊到济南的城防布置,从来不需要看地图,直接说就行,这让大家都感到非常惊讶。

许世友对济南的城防兵力情况了如指掌,因此他特别在意攻城所需的兵力。当他听说粟裕只用了一半都不到的兵力,也就是44%去攻城,剩下的56%却用来对付增援的敌人,他心里头真是纳闷极了。

说到底,华野在集中兵力方面那可是老手了。不管是莱芜战役还是孟良崮战役,甭管是打那些强大又扎堆的敌人,还是打那些弱小又散乱的对手,他们都得把兵力凑够至少三倍以上,这才动手。

王耀武在城里头守着的敌人数量不少,足足有11万,而且他们还从徐州那边调来了一批增援,算下来估计得有12万人了。咱们这边攻城的部队呢,也就14万人,虽然也能硬着头皮上,但想想看,要是能多调点兵力来,岂不是更有把握?为啥不多加点儿人呢。

有了这些疑惑,许世友就给毛泽东拍了电报,说要加强攻打城池的兵力。

许世友和粟裕之间为啥会产生不同意见呢,原因就在这。

那接下来咱说说第二个问题,许世友为啥就这么直接,不顾那些规矩,给中央发报呢?

二、说说陈毅离开华东野战军后的事儿陈毅不再担任华东野战军的主要领导后,那影响可真不小。他的离开,让队伍里不少人都感到了变化。毕竟,陈毅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他的指挥才能、战斗经验,还有那股子坚定的信念,都是大家公认的。他一走,队伍里肯定得有个适应过程。不过,大伙儿也没闲着,都憋着一股劲儿,要把事情做得更好,不能让陈毅失望。领导层也迅速进行了调整,新的指挥员接过了担子,带着大家继续往前冲。说实话,陈毅的离开确实是个挑战,但也是个机会。队伍里的每个人都得站出来,担起更多的责任。这样一来,整个华东野战军不仅没垮,反而更加团结,更有战斗力了。大家心里都明白,不管谁在哪个位置,只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

许世友选择越级上报,并不是他对粟裕不尊重。

粟裕的打仗本事,在莱芜、孟良崮、豫东这些大战里已经展现得淋漓尽致,华野的将士们没有一个不佩服他的奇才和出众的指挥,简直就像神仙一样难以捉摸。

越级报告背后有别的原因。

许世友在攻打兖州时,腿伤又犯了,走起路来很费劲。毛泽东看到这情况,就决定先不打济南了。于是,许世友就回了他在胶东的老解放区,也就是蓬莱县,去那里治伤养身体。

粟裕在华东野战军时,负责琢磨怎么攻打济南。为了这事儿,他开了好多次会议,并且和毛泽东好几次沟通了想法。

在敲定攻打济南并牵制援军的战略计划后,粟裕伙同华野的副政委谭震林、参谋长陈士榘、政治部主任唐亮,还有副参谋长张震,一块儿署名给中央递上了他们的作战计划。

毛泽东瞧见了那份报告,发现上面没许世友的名字,心里头纳闷,想着许世友咋没在上面签字呢。他不清楚许世友其实是回蓬莱县养伤去了,所以就发了封电报问问,说许世友为啥没在报告上署名,他到底是上哪儿去了?

粟裕一收到电报,就赶紧跟中央说了许世友现在在哪儿。毛泽东直接发话,就算许世友身上有伤,也得咬咬牙挺住,让他赶紧回来,主持攻打城池的战斗。

许世友瞅见电报,心里头那个乐呵,简直就要跳起来了。这可是主席亲自点的将,他还能有啥犹豫的?二话不说,立马就从蓬莱动身,直奔济南前线去了。

许世友为了回应毛主席的关心,直接给主席拍了封电报,说自己已经回到前线去指挥战斗了。这就是个简单的你来我往,虽然有点越级的意思,但大家也都能懂。

不过,许世友觉得当前的兵力部署有点不对劲,所以在电报里头,他又专门提了一下分兵这事儿,觉得安排得不妥。

许世友在电报里头是这样讲的:

按照现在的形势,打下济南我们心里有底。不过从安排上来看,咱们的兵力太散了,没往关键地方使劲,这样很容易让我军陷入被动。特别是攻打济南的兵力已经就位,动不了了。第一步只能这么安排了,但到了第二步,我肯定要把兵力集中起来用。我们有最大的信心和把握打下济南,只要能把增援的敌人拦住。命令打援的部队,一定得死死拦住敌人增援,好给我们争取时间解决济南。

这些话乍一看还挺顺溜,但仔细琢磨,其实牵扯到了最基本的方向性问题。

首先,咱们得说,别分散兵力。这个想法啊,主要是基于1947年华野那次“七月分兵”后,接连吃了不少亏的教训。说起来,这想法也挺在理的。

第二,调整粟裕原本攻打济南同时牵制援军的计划,让大军主力都集中到济南城旁边。

毛泽东敏锐地捕捉到了其中的异样,发现了华东野战军内部潜在的一个关键问题:那就是权威的缺失!

权威缺失主要有两个起因:一方面呢,是因为缺少有力的领导或指引。就像一艘船在大海上航行,要是没了船长或者导航,那船就容易迷失方向。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规则或者制度不够完善,让大家不知道该听谁的,或者谁说了都不算。就像一群人在一起商量事儿,结果谁也没有最终拍板的权力,那事儿就很难办成。

首先说说陈毅的调动。那时候,陈毅被调到了中原军区,同时还兼任中原野战军的副司令员。虽然他名义上还是华东野战军(华野)的司令员兼政委,但实际上已经不怎么插手华野的具体事务了,这些工作都交给了代理司令员兼代理政委粟裕。陈毅在华野的时候,看起来不怎么管打仗的事,整天乐呵呵的,像是个老好人。但他这一走,大家立马就感觉到他的重要了。粟裕这人,能力跟资历有点不匹配。他的能力进步得太快了,早就超过了好多同辈的将领,但资历这块儿,确实有些欠缺。跟陈毅比是没法比,就是跟谭震林、张云逸这些华野的副职领导比起来,也显得年轻了点。

从古至今,不管是中国还是外国,当领导、带兵的,资历那可是个硬指标。资历够老,好多问题自己就迎刃而解了,威信也就自然而然地树起来了。

粟裕真是年轻得很呐!

第二点,就是咱们队伍长期分开行动。从七月份开始分兵后,华野其实就变成了三块。一块儿是陈士榘和唐亮带着的部队,在河南那边转战;还有一块儿是叶飞、王必成和陶勇他们,在鲁南鲁西南活动;剩下的一块儿就是许世友和谭震林在胶东守着的山东兵团。那个陈唐兵团,有段时间还归中原野战军刘邓他们指挥呢。

特别是山东的部队,打从1947年9月胶东那场保卫仗起,许世友就自个儿带着队伍,自个儿做主,没跟着华野的指挥中心一块儿行动。

分兵太久,就容易让整体的用兵计划变得不统一,还会让方面军的指挥官难以把握大局。

拿山东兵团来说吧,七月份分开行动后,他们的打算是这样的:守住胶东地区,让昌潍恢复原样,把胶济线给切断,然后再向津浦线进军。

许世友担的都是局部、次要、帮忙的战略活儿,可他干得太漂亮了,打哪赢哪,就像用一小股兵力就把国民党军打得落花流水,毫无还手之力,这就是许大将军的厉害之处。

但话说回来,许世友带领的毕竟只是支偏军,他不用操心华东野战军三大集团是分是合,也不用琢磨这三大兵团啥时候得重新集结,更不需要为整个山东怎么解放的事儿伤脑筋。

1948年4月份,华野选择在濮阳开了个会,主要是想解决分兵后可能出现的离心问题。他们特别担心,要是部队长时间分开,大家的心会不会就散了。所以,这次会议的一个重点就是怎么预防这种情况。

权力不够,指挥就乱套。这事儿不光是为了粟裕个人的话语权,更重要的是要确保华野部队指挥体系统一,命令能一贯到底,大家往同一个方向使劲儿,这可是个大事情。

毛泽东很快就发现了这个问题,于是立马自己动手写了封电报,去劝说许世友。

电报的核心意思是,咱们的主要任务是拿下济南,这是攻济打援战的关键。所以,所有的战斗计划都得围着这个目标来转。

但是,咱们得琢磨琢磨,是不是得把所有兵力都往济南拉?还是说,得把大头兵力都堆到济南去才行?

敌军那边也有增援,要是他们的援军大队真赶到了,而咱们还没拿下济南,那岂不是就僵住了?说不定攻城任务还会泡汤呢?

粟裕同志主张,咱们在攻打济南的同时,也得重视阻击增援的敌人,甚至说,用来打援的兵力还得比攻城的兵力多。这是现在这种情况下,最靠谱的策略了。

另外,让许世友带着14万山东兵团的大军守在济南城外,跟敌人的11万兵马硬碰硬,这充分显示了对山东兵团,尤其是对许世友的极大信赖。

又是好言相劝,又是打气加油,还下了死命令。许世友心里头那是真真切切地服了。

决定再也不提增加人手攻打城池这档子事了。

这就是那些老一辈军事家们所具备的认识和境界。

有看法,有不同想法,这都很平常。打仗这事儿,敌人会变、情况会变、我们自己也会变,唯一不变的就是情况总是在变。这话听着有点绕,但那些在场的人,还有带兵的大将心里都明白,有时候就是一时被眼前的状况给迷惑了,只需要有人稍微提个醒,立马就能想通了。

三、粟裕真是面临重重困难粟裕在前进的道路上,真的是遇到了太多太多的难关。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难,仿佛有无数座大山挡在他的面前。他不得不拼尽全力,去克服一个又一个看似无法逾越的障碍。无论是面对复杂的战局,还是处理繁琐的事务,粟裕总是能够咬紧牙关,坚持到底。但即便如此,也不得不承认,他所面临的挑战,实在是太大了,让人不得不感叹:粟裕,你太难了!

其实,我们得弄清楚,毛泽东是否为了偏袒粟裕、维护华东野战军的统一指挥,而不顾实际情况地劝说甚至压制许世友呢?

说实话,十四万人对抗十一万守军的大城,咱们军队以前可从没碰上过这种情况!心里真是没底。

咱们回头瞅瞅粟裕为啥会决定攻打济南同时阻击援军。

粟裕在攻打济南这件事上,表现得非常小心谨慎。

豫东战役打赢后,粟裕并没有急着就想去攻打济南。

毛泽东跟粟裕商量起华野合并的事,他说,看来华野之前分开行动确实不太好,所以决定以后把三大兵团并到一起。那接下来,咱们该往哪儿打呢?

要是换个位置,让国军的头头们来回答这类问题,他们肯定会大放厥词,就像内战刚开始那会儿,信心满满地说六个月就能搞定共产党。

粟裕打了胜仗后一点没骄傲,他实实在在花了半个月时间钻研,也就是说,他没跟中央多联系这半个月。他心里清楚中央可能想打济南,但还是稳稳当当地给出了三个方案:

首要之事,得全力对付邱清泉的第五军。这支部队,一直是华野和中野头疼的对手,好几年了都拿它没办法。以前咱们力量不够,动不了它,但现在华野好不容易聚在一起了,得赶紧抓住机会,先把这股敌人给灭了。

第二,(要是中央觉得第一个目标不够分量,这是我自己给粟裕加的心理活动),那可以考虑攻打济南。打济南的话,得把兵力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负责攻城,另一部分负责阻拦援军。不过,攻打济南也有可能陷入僵持状态。

第三,要是担心陷入僵持,那就用大部分兵力去对付增援的敌人,小部分兵力去攻打城池。

会打仗的人不会瞎胡闹,得看看自己有多少本事,这才是真的会打仗。得根据自己的实力来,别硬撑。

毛泽东一开始心里有点嘀咕,他和粟裕来回琢磨,到底该怎么调兵遣将才最合适。

毛泽东并没有硬性要求粟裕立刻攻打济南,但他的意思很明确,那就是拿下济南后,整个山东的局面就会大变样。

粟裕始终坚持己见,一遍遍强调,攻打济南这事儿得面面俱到,这儿也得顾及,那儿也得考虑,他就像是在和毛泽东一步步细算账目似的,反复讨论。

粟裕之所以表现得如此小心谨慎,并非因为他性格温和、心慈手软,影响了作战计划,而是因为国民党军队的形势正快速变动。

当毛主席和粟裕在讨论攻打济南的策略时,蒋介石和王耀武那边也在琢磨怎么加强山东的防守,确保济南的安全。

蒋介石8月份在南京组织了个军事反思会,会上他严厉批评了手下,说他们太没用。从1948年年初到现在7个月里,部队折损了70多万战士,还丢掉了洛阳、开封、四平、潍县、兖州、临汾这些中等城市,这损失实在太大了。

这老爷子性格老是这样,一出问题就非得找个人来当替罪羊,把他拽出来一顿狠批,自己倒是从不琢磨自己哪儿不对。

会议结束后,蒋介石发了顿火,接着说要换打法。他觉得老是打败仗,就是因为哪儿都守,负担太重,没法集中人和共军干架。打起仗来,一个军或一个师的机动部队老被共军几个大部队围住,救都救不及,最后就被消灭了。就这么一场接一场地输,国民党军一直被动挨打,精兵强将也被共军一点点给消耗没了。

蒋介石打算调整防守打法,把“绥靖区”合并掉,然后组建新的灵活部队。这些新部队,有的包含五六个旅,多的能有十几个旅,它们都能自个儿打仗,让共军既吞不下,也嚼不烂。

特别是说到陈毅领导的部队时,因为国民党那边对解放军的情报了解得太少,老觉得华东野战军是陈毅在指挥,所以在他们的战报里,华东野战军就被叫做陈毅部。蒋介石呢,他围绕刘峙的徐州“剿匪”总司令部,组建了四个能灵活调动的兵团。

邱清泉带领的第二兵团,就驻扎在商丘那地儿。

黄百韬手下的第七军团队伍,就在新安镇扎了营。

李弥手底下的第13兵团,当时就在蚌埠待着。

孙元良带领的第16兵团,当时就在郑州驻扎。

着重对四个兵团开展大规模整顿和补给,确保兵力编制齐全,分配新型武器装备,提升快速作战实力。济南、青岛、台儿庄、海州、开封这些地方都设立了安抚区,其中济南第二安抚区规模最大,由王耀武带领11万国民党军队驻防。

这是个全新的情况。

要是华野把大军都囤在济南那块儿,只用一小部分人马去挡援军,那很可能会惹毛国军新整的几个兵团,让他们联合起来一块儿打过去。

这个大型军队的战斗能力,比以前的五大精锐部队要强出不少,得小心应付才行。

这就是粟裕为啥决定把更多兵力用在支援上的主要原因。

毛泽东心里清楚这个门道,因此他大力支持粟裕,让大部分兵力去阻拦援军。

四、粟裕老年时的感悟到了晚年,粟裕常常回想起过去的种种。他心中充满了许多感慨。经历了无数的战斗和岁月的洗礼,他深感人生的不易与珍贵。粟裕回想起年轻时的热血与激情,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而奋斗的日子,让他感到无比的自豪。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也逐渐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和无奈。面对生老病死,他更加珍惜眼前的每一刻。在晚年的时光里,粟裕常常静静地思考,回顾自己一生的经历。他深知,每一个决定、每一次行动,都影响着他的人生轨迹。而这些经历,也成为了他宝贵的财富,让他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人生的意义。尽管岁月已经带走了他的青春和活力,但粟裕的内心依然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他相信,只要心中有信念,人生就永远不会失去方向。在晚年的岁月里,他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许世友带着山东的部队去攻打济南的敌军,而粟裕则亲自上阵,指挥华野的18万精兵去拦截增援的敌人。

粟裕带着大军,在兖州和邹县那块地方摆好阵势,就等着津浦路上往北来的敌人,打算一举把他们给消灭了。

杜聿明被派去带领徐州那边的国军去济南帮忙解围。不过呢,因为之前和王耀武在济南闹了点矛盾,所以这次他去支援的时候,动作没那么快。

为啥和王耀武闹矛盾呢?杜聿明觉得,大战的关键在城外头,不是城里。咱们得把劲儿使在增援部队上,城里头只要能挺住一阵儿就行。要是国军能在城外头把共军挡援的部队给打垮了,那济南城的包围圈不用打就自然解了。

敌人那边的高级指挥官都把主要精力放在了阻挡援军上,这又一次说明了粟裕的判断是对的。

王耀武主张得把尽可能多的兵力往城里安排,他让空军不管花多大代价,都得把兵运到济南。但杜聿明没同意这个做法。

济南一开打大战,杜聿明、邱清泉他们得知华野的主力部队都聚在一起了,心里明白要是往北去,那可就危险了,所以他们就想方设法地磨蹭时间。等济南那边的仗都打完了,邱清泉的兵团才慢悠悠地晃到成武、曹县那边,压根就没和华野碰上头。

战后,有些人觉得粟裕可能把敌人的情况想得太糟糕了,原本打算的阻挡敌人增援的计划其实没用上,济南就已经被解放了。

有些争论已经拖了很久。粟裕性格温和,从不觉得这是冒犯。他从来没和人当面吵过。

到了80年代那会儿,粟裕老将军已经上了年纪,身体大不如前。他回想起以前的战争岁月,终于开口说了出来:

在过去那些没能攻下城池的战斗中,有的就差那么一点,守城的敌军已经累得不行,眼看就顶不住了,可就在这时候,其他地方的敌军像潮水一样涌了过来,咱们的后方也受到了攻击,没办法,只能撤退。这种快要成功却功败垂成的事儿,在即将到来的大战中,咱们绝对不能让它再发生。做事得小心谨慎,得把最坏的情况都考虑进去。徐州那块的敌人,因为看到咱们用来打援的部队力量强大,所以不敢轻易动手。他们不敢派增援,这不正好说明军委和毛泽东同志定的攻打济南、阻击援军的策略是对的吗?

#百家说史迎新春#